大家都在搜

财政赤字相反的是什么(预算平衡与财政赤字)

一,预算平衡

预算平衡,或财政平衡,是在一个预算年度内,财政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image.png

收支对比关系不外是三种情况:一是收支相等,即财政平衡;二是收大于支,称为财政结余;三是收小于支,称为财政赤字。

从实际经济运行来看,预算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相反,财政赤字或财政结余则是预算执行结果的普遍现象。因此,财政收支完全相等,往往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是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参照系而已。

理解财政收支平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财政平衡是指财政收入与支出在量上大体相等。

财政收支活动是政府经济活动的集中体现,财政收入量是一国在既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政府收入政策决定的,财政支出量则主要是由政府职能的大小决定的。这种收入、支出决定因素的不同,使得政府实际财政收支往往不可能完全相等。因此,财政平衡的真实含义是财政收支大体相等。至于究竟多大差异才算大体相等,这取决于人们的习惯和认识。如在欧盟,条约规定成员国的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应低于3%。

2,财政平衡是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的统一。

静态平衡是指年度财政收支平衡,动态平衡是指中长期的财政收支平衡。中长期平衡不仅要求财政保持年度收支平衡,而且要求从中长期内,不能出现连续的盈余或赤字。长期盈余只能说明政府课税太多,超过了其基本的支出需要;而长期赤字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政府支出太多,超出了其基本职能,要么是税制不合理,税负太轻。显然,无论是长期盈余还是长期赤字,都是经济社会生活不正常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收入有经常收入与临时收入,财政支出也有经常支出与资本支出,在一定压力下,政府可以增加临时收入或压缩应有的资本支出以实现年度平衡,但这必然为以后年度的财政平衡留下隐患。因此,真实的财政平衡是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统一。

3,财政平衡是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统一。

总量平衡是指财政收支的总量大体相等,结构平衡是指财政收支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基本合理。财政平衡不仅要求做到总量平衡,而且要求做到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统一。如果财政收支结构不合理,总量平衡也失去了意义,或者可以说,这时总量平衡是一个虚假的平衡,因为政府在一定压力下可以为了实现总量平衡而牺牲结构平衡。

4,财政平衡是横向平衡与纵向平衡的统一。

横向平衡是指同级财政之间的收支平衡,纵向平衡是指各级财政之间的收支平衡。在事权划分的基础上,同级财政和各级财政之间各自的支出范围与事权范围相协调,收入范围与支出需要相协调,从而实现各自的财政平衡,并进而实现国家财政的平衡。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任何一级或同级财政中的任何一地出现长期的财政不平衡现象,必然影响其自身乃至他地(级)政府职能的正常履行。因此,财政平衡也需要同级财政之间和各级财政间均保持收支平衡。

需要强调的是,财政平衡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虽然财政收支活动是政府经济活动的集中体现,但财政收支是否平衡,不仅取决于政府自身的理财观念、方法和能力,还取决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运行状态。在既定的政府收入政策下,财政收入是由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而财政支出在民主制度下是由公众表达的公共需求决定的。因此,如果我们假定政府理财是中性的,那么,财政是否平衡就是国民经济和和社会发展是否协调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这种意义上,财政平衡是一种微观的平衡;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则是一种宏观的平衡。因此,有时为了宏观的平衡,可以牺牲微观的平衡,即由此产生了财政赤字或财政结余。(凯恩斯:赤字财政政策是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财政政策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财政收支相等,而是为了追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二,财政赤字与财政平衡等式

财政赤字,就一般意义而言,是指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差额。即:

财政赤字=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财政赤字是政府的经济行为违背了其预算约束的产物。

预算约束:是指在交换经济中,经济主体的行为能力受其收入量的限制,在经济学中用预算线来表示。

尽管政府同私人部门一样,都面对预算线的约束,但是,由于政府掌握了公权力,其预算线的右移远比私人部门要容易。因此,私人部门的预算约束往往相对较硬,而公共部门的预算约束则较软,这使预算结余是私人部门的常态,而预算赤字是公共部门的常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财政收支的具体项目很多,在计算收支对比结果时,由于等式中财政收入和财政赤字包括的内容不同,因此财政赤字有不同的口径。

(一)软赤字与硬赤字

软赤字=总支出—经常收入=(经常支出+资本支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不含债务收入)]

硬赤字=总支出—总收入=总支出—(经常收入+债务收入)

软赤字(大口径)是可以用债务收入弥补的赤字,而硬赤字(小口径)是不可以用债务收入弥补的赤字。在财政出现硬赤字的情况下,政府通常通过发行货币(即货币的财政性发行)来弥补,这就相当于政府向社会加征了一次通货膨胀税。

(二)总赤字与原始赤字

总赤字=总支出—经常收入

原始赤字=总支出—经常收入—净利息支出

总赤字(与软赤字的计算口径相同)与原始赤字的区别在于经常性支出中是否包含净利息支出。区别这组概念的意义在于,两个不同的赤字概念说明了不同的问题:总赤字说明政府在该年度内需借多少债才足以支付其全部支出;原始赤字说明政府该年的经常收入是否足以支付该年的各项正常支出。净利息支出被排除在原始赤字之外,是由于它是政府借债资助过去支出的费用,而不代表该年支出项目的费用。

(三)周期性赤字与结构性赤字

这两种赤字概念不是因为计算口径不同,而是由于赤字与经济运行状况的关系不同。

周期性赤字( Cyclical deficit):是指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引起的赤字,即在经济衰退期间,由于财政支出增加而财政收入减少所形成的赤字。

结构性赤字(structural deficit):是指非经济周期性因素引起的赤字,即经济活动保持在充分就业状态时出现的赤字,故又称充分就业赤字( full-employment deficit)。

image.png

三,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

财政赤字有三方面的经济效应:

1,国债规模扩大。在财政入不敷出时,政府必然会设法增加收入。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税收收入,而增加税收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政治压力。同时增加税收需要修改法律,要经过各种讨论,并报经立法部门同意方可实行。面对迫切的支出需求,政府没有耐心等待如此漫长的决策过程,因此政府往往选择发行国债这种形式。政府举债既不会受到过多法律条文的制约,又能立竿见影地满足已然膨胀的支出需求。

2,货币扩张效应。财政部发行公债后,中央银行可以直接购买公债。在中央银行购买公债的同时,财政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余额等量增长。这笔增长的存款余额即相当于中央银行新发行的高能货币。

如果法律规定中央银行不能直接购买公债,但在政府向公众发行债券后,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从公众手中购买公债。于是,在债券流入中央银行的同时,等量的高能货币也就流出了中央银行。

3,拉动总需求,带动经济增长。政府发行公债后,往往将其用于各项投资。由于投资的乘数效应,总需求会成倍扩大。另外,政府投资也为市场经济运行创建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当然,要尽量避免或减小挤出效应。

四,预算平衡理论的发展

西方经济学家对于财政预算行为准则的讨论,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年度预算平衡论、周期预算平衡论和功能财政论。

(一)年度预算平衡论

这是20世纪30年代大衰退之前的正统预算原则。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是主张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反映在对财政预算行为准则的解释上,这一时期的西方经济学家特别是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主张实行平衡的预算,而且要实行严格的年度预算平衡。

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们之所以主张年度预算平衡,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1,政府对私人部门发行公债会延缓后者的发展,因为这会造成原可为私人部门用于生产投资的资本,被挪作政府花费;

2,政府支出是非生产性的,财政赤字更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3,财政赤字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4,年度预算平衡是控制政府支出增长的有效手段。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向垄断经济的转变,年度预算平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无法解决的难题:

1,它大大束缚了政府在反衰退方面采取财政措施。面对经济衰退的频繁出现,政府只能固守年度预算平衡,而在财政上无所作为;

2,更为严重的是,年度预算平衡实际上起到了加剧经济波动的作用。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国民收入的大幅度下降,政府税收减少,而财政支出却往往处于上升或不变的状态。

(二)大衰退的产物:周期预算平衡论

大衰退的爆发,动摇了西方经济学家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内在稳定机制的信念,把政府干预经济提上了议事日程。反映在预算准则上,就是所谓周期预算平衡论的产生。

周期预算平衡论的出发点,是主张财政发挥反经济周期的作用,同时也实现预算平衡。不过,这种平衡不是年度平衡,而是在控制经济周期波动的条件下,作预算周期平衡。

它的基本观点:

1,在经济衰退时期,为了消除衰退,政府应该减少税收,增加支出,有意识地使预算形成赤字。这时,财政赤字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这既可直接扩大投资和消费,补充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不足,又可间接地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

2,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应该增加税收,紧缩开支,有意识地使预算形成盈余。财政盈余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这既可直接压缩投资和消费,抵消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过旺,又可间接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在上述情况下,财政将发挥反经济周期乃至“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曲线的效力。

3,政府仍可使其预算保持平衡。只不过这时的预算平衡,不是年度平衡,而是周期平衡。即从整个经济周期来看,繁荣时期的盈余可以抵消衰退时的赤字。因此,从年度看财政预算是不平衡的,但从一个经济周期看,财政预算是平衡的。

但是,周期预算平衡理论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这就是:周期预算平衡是以经济周期的变化有规律性,即它始终围绕着某个正常水平上下波动为前提,但经济循环的上升或下降,其深度和持久性并不一致,从而在经济周期中预算赤字和盈余不可能相互抵消。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实际情况往往是,在长期严重的衰退之后,紧接着是短期而有限的繁荣。这就意味着,在衰退时期会呈现大量的赤字,而在繁荣时期只有少量甚至没有盈余。所以,其结果显然不是周期平衡,而是周期赤字。

(三)功能财政论

功能财政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勒纳提出的。在勒纳看来,财政预算应从其对经济的功能着眼,而不应仅仅注重其收支是否平衡。具体而言,勒纳的基本观点可概括如下:

1,平衡预算——无论是年度的还是周期的,只具有第二位的重要性。财政的基本功能是稳定经济,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2,财政预算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个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即经济平衡而不是预算平衡。经济生活中,不应为达到预算平衡而置经济平衡于不顾。如果为达到经济稳定的目的,必须长期坚持盈余或大量举债,那就不应有任何犹豫。财政预算盈余或赤字的问题本身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或持续的经济衰退相比是不重要的。

由此可见,勒纳的功能财政论已经完全抛弃了预算平衡的准则,而把着眼点放在通过预算收支的安排来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上。这就为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铺平了道路。

五,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

中国传统理财思想一直强调财政收支平衡,“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技术层面上看,短期内,政府支出是通过年度预算来安排的,可控性强;而政府收入是由收入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可控性弱。因此,为了实现收支平衡,在安排年度预算时,应坚持量入为出。但长期来看,政府支出是实现政府职能的必要手段,政府收入是满足政府支出需要的财力保障。由于长期内收入制度是可变的,因此,在安排长期的收入制度时,应坚持量出为入。

从观念层面上理解,“收”“支”孰决这一区别,实际上隐含着对政府职能作用的不同理解。如果政府作用可大可小,量入为出当然是一种必然选择;但如果政府职能必不可少,理性选择的结果就该是量出为入。而事实上,政府作用既非可大可小,也非必不可少,某些支出具有很强的刚性,如经常性支出,但有些支出则有较大的弹性,如资本性支出。因此,为实现收支平衡,刚性支出部分,必须量出为入,长期经常性赤字必然带来恶性后果;而弹性支出部分,则可量入为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建设规模与国力相适应。即便打破收支平衡的传统观念,也往往是局限在资本性支出方面,而在经常性支出方面,收支平衡原则一直还被奉为圭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以及网络收集编辑和原创所得,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详见本站的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zjzlsb.com/tgfx/4802.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